海光和兆芯都是国产x86, 他们有什么异同
发布日期:2025-11-19 15:33    点击次数:185

海光与兆芯很相似,都是通过合资的形式引进了CPU技术。因此,海光和兆芯有很多共同点:

通过合资公司获得x86指令集架构的间接开发权,x86指令集架构授权并未实质转移;

CPU核心研发权属于外资方,中方的权限主要提出研发目标,以及负责外围模块设计和整合;

CPU的生产权属于外资方,中方可参与设计,但只能向外资方采购成品进行销售;

在引进技术的初期,产品性能都高于其他国产CPU,但处理器核的研发效率和运行效率受制于外资方,实际的进步速度远低于完全自主的国产CPU产品;

处理器核是面向较先进的工艺设计,适配境内工艺的难度较大;

处理器核单位频率下的性能较低,更依赖通过先进工艺提高CPU频率、集成更多CPU核来提高CPU整体性能;

与Intel和AMD共享软件生态,但因CPU性能和性价比劣势而难以与Intel和AMD竞争,实际的竞争对手只能是其他的国产CPU;

在舆论宣传方面对自主可控的程度含糊其辞,不公开产品微结构技术指标;

因技术路线及性能上限受制,他们在信创行业的主要作用是作为软件生态从Windows向国产系统转移过程中的缓冲,与自主指令集的产品长期并存然后优胜劣汰。

在当前的合作框架下,海光和兆芯在x86路线上超过Intel和AMD的可能性微乎其微。如果性能性价比不能追平Intel和AMD,就没有与之竞争的能力。只有信创市场具有保护国产软硬件的特殊性,在信创行业不与进口产品竞争,海光和兆芯才能绽放市场价值。

但信创市场也不永远是安稳的港湾。随着时间推移,海光和兆芯在引进初期相对于其他国产CPU的性能优势已被渐渐磨灭。信创软件生态也已经进入了查漏补缺的阶段,海光和兆芯的软件生态优势也基本消失殆尽。

虽然在常规商业市场上,海光和兆芯相对于其他的国产CPU仍然具有软件生态优势,但就像对于Intel和AMD来说中国的信创市场是不存在的市场一样,在面对Intel和AMD时海光和兆芯的生态优势也是不存在的优势。

在开放市场,龙芯和申威更容易引起消费者和开发者的兴趣,华为和飞腾有更强大的市场推动能力,海光和兆芯的未来就相对迷茫一些。

海光CPU的发展上限可能低于兆芯,这主要取决于合作伙伴的态度。态度主要是两个方面,分别是技术支持的态度和商业合作的态度。

一、技术支持的态度:

AMD只向海光授权了Zen,且不会授权Zen换代的处理器核,双方的合资公司仅允许基于Zen进行二次开发,而不允许重构设计。在处理核没有重大革新、CPU频率也没有重大提升的前提下,海光CPU的单核性能就不可能有明显进步。因此海光在展现技术进步,对比不同代的产品性能时,通常不会选择核心数量相同的产品,而是用当代产品与上一代核心数量为一半的产品对比CPU整体性能。

虽然截至2025年兆芯CPU的性能仍然低于海光,但主要是因为VIA的技术实力不如AMD,而非故意对兆芯施加限制。2018年海光一号问世时,单核性能是兆芯同级产品的2.5倍以上。到2023时,兆芯KX-7000每GHz的性能是2018年KX-5000的1.5倍左右,运行频率是1.7倍左右,单核综合性能大约是2.5倍,已经与海光三号C86-3350不分伯仲。尽管兆芯的进步速度远低于龙芯和华为,但明显高于海光。

二、商业合作的态度:

AMD对海光的商业行为只有限制,而没有合作。AMD向海光提供技术时附加了很多限制条款,最重要的两条分别限制了销售区域和产品类型。海光产品的销售区域仅限中国(包括港澳台地区),不允许向中国之外出口。产品类型仅限工作站、服务器、工业设备,不允许用于个人计算机。在AMD无法进入的信创市场,AMD对海光以工作站和服务器的名义销售办公电脑的行为可以视而不见,但应该不会纵容海光在开放市场故技重施。

兆芯的市场范围也局限于中国,但是在国外可以使用VIA的品牌。VIA也曾尝试过在国外销售VIA品牌的兆芯CPU,只是因市场毫无响应而不了了之。可以说VIA对兆芯既没有市场区域限制,也没有产品类型限制。如果兆芯CPU的性能或性价比可以挑战Intel,VIA还能利用自己的海外渠道帮助拓展市场。